小引:100多年前,身为北欧医学博士的倪尔生,将西医第一次带到湖南益阳这片土地上,并在资江边的桃花仑建立了益阳历史上第一所西医院,以后相继建立了一所初中、一所盲人学校、一所残障儿童学校和一所孤儿院。当他离世时益阳人深切的称他为“中国的朋友”。
1871年6月7日,约根·埃德文·倪尔生出生于挪威北部特罗姆斯郡的瑟雷萨市,在那度过了他的童年。1882年,家族迁移到挪威南部。
1890年,倪尔生高中毕业,他想成为一名医生进入大学学医。1900年,29岁的倪尔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专长是热带病、皮肤病和卫生学,这一年与玛丽结婚,次年生下伊丽莎白·维斯洛芙·倪尔生。
1902年,倪尔生、尼尔斯·阿尔特维特、约翰·歌特博格成为挪威信义会派往中国的第一批传教士,他们一行从挪威斯塔万格市乘坐轮船前往中国,倪尔生将怀着孕的妻子和一岁大的女儿留在挪威,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才抵达上海。
1902年5月11日傍晚,倪尔生一行3人乘坐的“梅里”号从上海沿长江逆流而上抵达长沙,3人之中,最年长者为尼尔斯·阿尔特维特,时年56岁;约翰·歌特博格次之;最年轻的是31岁的倪尔生。他们在长沙临时居住后,很多病人都来找他,有一天,还被请去救治一个因炮走火而伤势严重的年轻士兵。1902年秋天,医生拉格希尔德·哥特贝格太太到达长沙,从此有了两名医生一起工作。但缺少护士仍是个大问题,哥特贝格女士还带着孩子,两位医生不堪重负。
1902年10月,尼尔斯·阿尔特维特在益阳城里(资江北岸)建了传教士站,并在五马坊建了三栋房子,有一栋绿色琉璃瓦屋顶的房子留存至今。
1903年,倪尔生的妻子带着2个孩子从挪威历经两个月的艰辛旅程终于到达长沙。与玛丽同行的,有她的堂妹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妹夫亚瑟·赫兹伯格,以及她们两岁的儿子格哈德,他是玛丽的女儿伊丽莎白的玩伴。
1904年夏,倪尔生夫妇带孩子们到江西牯岭度假。他们第三个孩子女儿贡沃尔就是出生在牯岭。那时,挪威信义会来电批准在益阳建一家医院。倪尔生立马想到河对岸那个叫桃花仑的美丽地方,他早就认定在那儿建医院正合适。
1904年秋,倪尔生开始在益阳城里看病。没过多久,他就带着两个中国伙伴过河了。以一个好价钱买了姚家兄弟、陈家兄弟的地块,先建了一座简陋的小棚屋供自己在建设期间住。在那个小屋里,他用绘图板、直尺和三角班绘制医院平面图,同时还要计算人工和材料成本。经过反复讨论、克服重重困难,一座很大、漂亮的医院终于建成了,倪尔生还在旁边为自己和医生们建了一座住房。
1906年11月14日,新建的医院正式开始接诊,这也是益阳历史上第一家医院。简陋医院仅有一间门诊室和六十张病床。起初,没有电灯及自来水管道,饮用水全靠工人搬运到医院里来,尽管如此,新建的医院对当地患者来说,成效明显。
1906年12月14日,医院收治了第一批病人。医院设有男病区、女病区,还设有手术室、更衣室、厨房、办公室和药房。倪尔生在河边那块地上建了一个综合诊所,供江上来往的人看病。开张的第一年里,有6000名患者在门诊室接受了治疗,200名入住病房接受治疗。
1909年,已在中国工作了7年的倪尔生带着家人回到挪威述职。1911年2月24日,倪尔生的儿子斯万出生。同年,夫妇带着四个孩子返回益阳。
1911年,倪尔生与复旦大学原校长颜福庆一起建立了湖南第一所红十字会医院。他们安排床位、床垫、床单床罩和采购其他设备,而这所湖南红十字会医院,正是现在的湖南省人民医院。1912年9月30日,莉莎·弗拉特勒在倪尔生的卧室开了一个小小的挪威学校。
1915年10月27日,倪尔生最小的孩子崔格维·尼古拉在益阳出生。1918年,倪尔生被任命为挪威信义会秘书长,一家人奉命离开这个他为之燃烧了自己生命的国家和事业,回到了挪威的斯塔万格。
1922年10月28日,倪尔生于睡梦中安息主怀,享年51岁,挪威与中国两国都举行了大型的悼念活动。中国人穿着白色,挪威人穿着黑色的丧服。他的棺椁被运送到奥斯陆下葬。1953年9月15日,倪尔生妻子去世,与他合葬在一起。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